比起“教孩子多少知识”
素质教育更注重帮孩子养成适应未来的能力
作为家长,无需刻意“说教”
日常中的小举动,就能帮孩子
在品格、能力、心态上全面成长。
PART.01
环境对孩子成长的
重要性及场景塑造
环境的关键作用:
孩子是环境的产物,成长中出现问题属正常,尤其当下信息繁杂,环境塑造对其成长至关重要。家长需主动为孩子设计成长场景,过程中观察行为模式并灵活调整:若孩子表现退缩,可降低场景难度;若主动互动,要及时给予正向反馈。
①若孩子某方面存在不足,如不爱读书、不喜欢体育运动、性格内向等,家长可以通过在家中布置书柜,鼓励其报篮球等兴趣班这类方式引导。
②针对孩子性格内向,要区分是在大人还是小朋友面前内向。若在大人面前内向,多是缺乏锻炼,需设置社交场景,如组织小朋友一起活动,让孩子在相处中锻炼表达和社交能力。
PART.02
培养孩子的独立力
学会”自己的事自己做”
3-6 岁:让孩子自己穿脱衣物、整理玩具,比如睡前和孩子一起“送 玩具回家”,用“小熊要回它的小房子啦”这类趣味引导,代替命令;
7 岁+:让孩子参与家务,比如摆碗筷、擦书桌,甚至负责自己的文 具收纳,完成后不吝啬肯定: “你把书桌收拾得真整齐,找东西都方 便多了!”
独立不是“让孩子独自面对”,而是家长适当放手,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承担。
PART.03
在“探索兴趣”中
帮孩子找到自信
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,关键是“不功利、多观察” :
带孩子多尝试:逛科技馆时看他是否对实验好奇?听音乐会时观察他是否跟着节奏律动?不必强迫报班,先让孩子“玩着接触”;
发现兴趣后“少干预”:孩子喜欢画画,哪怕画得“不像”,也别用“应该画成这样”限制他,而是说“你画的天空颜色真特别,能和爸爸妈妈说说吗?” 自信不是“必须做好”,而是让孩子在热爱里感受到“我能行”。
PART.04
在“好好说话”中
筑牢亲子信任
良好的沟通,是孩子愿意主动分享心事的前提。可以每天留 10 分钟 “专属时间”,放下手机,认真倾听孩子讲学校里的小事 。哪怕只是 “今天和同学玩了新游戏”,也用心回应,不要总是敷衍了事。
当孩子犯错时,先问 “怎么回事” 再评理。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水杯,别急着指责,而是温和的和孩子一起先解决问题,再提醒孩子下次拿杯子时多留意”。信任从不是 “不批评”,而是让孩子明确知道,无论发生什么,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