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舞蹈教学中,遇到高段孩子不愿与从小带他们的老师沟通的情况,是什么原因?
一、深层原因分析
1.青春期心理特征
①自我意识觉醒:开始注重隐私,对权威(如老师)产生疏离感。
②同伴认同优先:更在意同龄人评价而非成人认可。
③情绪敏感期:对批评/指导容易产生防御心理。
2.舞蹈教学环境因素
①高段课程压力:技术难度提升带来挫败感。
②竞争氛围加剧:担心暴露弱点影响角色分配。
③教学模式固化:沿用低龄段指导方式导致认知落差。
3.师生关系演变
①角色期待冲突:教师仍视其为"孩子",学生渴望被当作"准专业舞者"
②沟通内容单一:过度聚焦技术指导忽视情感交流。
③信任重建需求:以往教学方式可能无意中伤害过学生自尊。
面对高级班孩子的这些情况,老师可以尝试改变沟通方式,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 空间,主动询问他们对舞蹈学习的想法和感受,用平等的姿态去交流。
二、具体改进措施
①调整教学沟通模式
从以往老师主导的教学模式,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模式。例如 在舞蹈动作的编排环节,邀请孩子们提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,让他们 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重要性,增强沟通的主动性。
②组织集体沟通活动
定期开展舞蹈学习分享会,让孩子们轮流分享自己在舞蹈学习中的收获、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。这样不仅能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交流, 也能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,同时让孩子增强自信和表达能力。
③私下加强沟通频率和渠道
除了课堂上的交流,也可以设立“悄悄话 信箱”等,让孩子可以把想说的话以书信的形式写给老师。老师定期查看并回复,保护孩子的隐私,让他们更放心地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。